Source: 維基/Wiki
1914年: 北洋政府確立銀本位, 「壹圓」重七錢二分,含純銀八成九(89%), 俗稱「袁大頭」
1928年: 國民政府繼續使用銀本位發行貨幣.
1933年: 國民政府規定“廢兩改元”,貨幣一律以”銀圓”為單位.
1935年: 國民政府發行法定貨幣,取代銀本位,同時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,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.
通貨發行的控制權落在政府手中,白銀等硬幣,亦落到政府手上.(comment: 政府壟斷貨幣發行權,可以無境止地印鈔,災難開始萌芽).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,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.
1937年: 抗日戰爭前, 法幣的總發行量不超過14億元;
到了戰後,面額總值已至5569億元,比戰前增加約400倍
1946年: 國共內戰,國民政府為支付軍費,法幣的發行量更加大增,面額總值由抗戰勝利時的5569億上升至1948年8月的604兆元,三年間增加超過一千倍,造成惡性通貨膨脹。
1948年: 國民政府籌畫另一次貨幣改革,以金圓券取代法幣
發行內容:
1.必須有40%為黃金、白銀及外匯,每元法定含金0.22217釐米
2.金圓券一元折法幣300萬元
3.禁止私人持有黃金,白銀,銀幣,外匯, 限於9月30日前收兌成金圓券,違者沒收。 (comment: 政府破產了!)
4.申報存放在國外的資產
5.凍結物價 (comment: 市場上有價無市)
1948年11月:蔣介石面諭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把中央銀行“庫存金銀...應即密運台、穗等地分存”, 實際是把250萬兩黃金運臺灣.
1949年4月: 金圓券發行量增至5兆
1949年5月: 一石大米的價格要4億多金圓券.
1949年6月: 金圓券發行量增至130兆, 比初初發行時增加二十四萬倍, 最終出現面值一百萬元的大鈔.
1949年7月: 國民政府停止發行金圓券,改以銀圓券取代. 銀圓券隨著局勢,價值亦大幅貶值.
2011年3月25日中午,從老媽的口中聽到一個震驚的話, 她說:" 你爺爺的爸爸跟我提過, 以前使用白銀來買東西, 他還提到當紙鈔的面額越黎越大, 東西就越黎越貴!" 老人家說的話真是一針見血!